无障碍浏览
一网搜
吉林省冬季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预防及治疗指导方案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1-10 15:35:42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侵袭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于冬春季节多见,具有高度传染性。我省今年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出现流感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流行的风险。我局组织省中医儿科质量控制中心、省中医肺病科质量控制中心、省中医老年病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相关专家,针对我省冬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规律和疾病特征,特制定本中医药干预及康复方案。

一、儿童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一)预防方案。

1、代茶饮方

原则:根据儿童主要体质特点制定。

(1)肺气虚证:多汗、易感、乏力。

处方:黄芪5g,白术5g,防风3g,炙甘草3g。

服法:开水煎煮15分钟,代茶饮,连用7天。以上为6~10岁一日量,可根据年龄增减药量,下同。

(2)脾气虚证:食少、倦怠、易泻。

处方:党参5g,白术5g,茯苓5g,炙甘草3g。

(3)食积肺热证:唇红苔厚,手足心热、鼻息发热,口臭便干。

处方:陈皮5g,藿香3g,内金3g,生甘草3g。

2、食疗方法

(1)百合莲子银耳羹

材料:百合5克、莲子5克、银耳5克、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百合、莲子洗净备用。将银耳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约30分钟,接着加入百合、莲子继续炖煮20分钟左右,至食材软烂,放入适量冰糖煮至完全融化即可。

功效:润肺、补脾、益肾。

(2)山药排骨汤

材料:山药100克、排骨100克、生姜3片、葱适量、盐少许。

做法:排骨洗净后焯水备用,山药去皮切块。把排骨、生姜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约40分钟,再加入山药继续炖煮20分钟左右,直至排骨和山药熟透,撒上葱花,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扶助正气。

(3)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50克,薏米50克,小米50克。

做法:薏米、大米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煮约20分钟,再加入茯苓,继续炖煮20分钟左右后食用。

功效:健脾养胃、扶助正气。

3、香佩疗法

药物:藿香、佩兰、苍术、甘草、白芷、防风、辛夷、石菖蒲、草果、薄荷各2g。

制法:饮片混合粉碎,过40目筛,混匀,用无纺布袋包好,1份20g,装入布袋。

用法:白天佩戴胸前(近膻中穴),间断嗅闻,夜间放置枕边,1周更换一次药袋。

推拿疗法

捏脊:患儿俯卧位,背部放松,操作者位于左侧。从长强穴开始,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捏住皮肤,轻轻向上提起,然后沿着脊柱两侧缓慢向上移动,自长强穴至大椎穴,双手交替进行。重复3至5次,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受损。

(二)儿童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1.1、症状

轻症: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

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体温常持续在39℃以上,甚至超高热,意识改变及抽搐。

1.2、辨证施治

(1)风寒袭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8g,防风8g,羌活8g,柴胡6g,前胡8g,枳壳8g,茯苓8g,桔梗8g,芦根8g,甘草3g(本方案中剂量为6~8岁儿童参考量,年龄小者可适当减少用量,下同)

加减:恶寒重加桂枝、生姜;身痛明显加葛根、羌活;咳嗽痰多者,加紫菀、清半夏;鼻涕多加苍耳子、辛夷。

(2)风热犯卫

症状: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可见浊涕,咽红肿痛或咽痒咳嗽,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药:解毒退热汤加减。(国医大师验方)

组成:柴胡5g,黄芩8g,连翘8,黄芩8g,金莲花8g,野菊花8g,青蒿8g,射干8g,大青叶8g,紫草3g,甘草6g。

加减:咽痛重加锦灯笼、贯众;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桔梗;高热不退加土茯苓、寒水石。

(3)表寒里热

症状: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数。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组成:炙麻黄2g,葛根8g,生石膏10g,羌活8g,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8g,甘草3g。

加减:舌苔腻加藿香、苍术;咽喉红肿加连翘、牛蒡子。

(4)热毒袭肺

症状:发热,多以高热为主,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肌肉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较频繁,痰多或有痰难咯,可见黄痰,咳甚欲呕,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清肺饮汤加减。(国医大师验方)

组成:黄芩8g,射干8g,连翘10g,炙麻黄3g,杏仁3g,生石膏10g,柴胡5g,鱼腥草8g,桔梗8g,芦根8g,川贝母3g,甘草6g。

加减:痰多,加浙贝母、瓜蒌;大便秘结,加番泻叶、大黄。

(5)热毒闭肺

症状: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喘促短气,少痰或无痰,便秘腹胀,舌质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通腑泻肺。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组成:生石膏10g,知母8g,黄芩10g,鱼腥草8g,葶苈子5g,浙贝母3g,瓜蒌8g,炙麻黄3g,杏仁3g,赤芍8g,丹皮8g,玄参8g,甘草3g。

加减:热重者,加板蓝根、大青叶;腹胀大便秘结者,加枳实、枳壳;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喘促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五味子。

(6)气阴两虚

症状: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舌质淡,少津,苔薄,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组成:沙参10g,麦冬10g,太子参5g,灵芝5g,桑叶10g,白扁豆10g,天花粉8g,玉竹8g,甘草4g,黄芪10g,党参10g,防风10g。

加减:手足心热加知母、地骨皮;咽干咽痒加木蝴蝶、玄参。

2、支原体肺炎

2.1、症状

患者初期可有乏力、周身肌痛等症状。有中等度发热或高热,持续性剧烈干咳,可伴有浓痰,头痛、咽痛、胸部疼痛等。部分患者可伴鼻咽部及耳部疼痛,也可伴有气促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皮疹、血管栓塞、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等。

2.2、辨证施治

2.2.1、常证

(1)风寒闭肺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方药:华盖散加减。

组成:麻黄3g,苦杏仁3g,甘草3g,桑白皮6g,紫苏子8g,

茯苓8g,陈皮8g。

加减:痰多,苔白腻者,加半夏、莱菔子;若寒邪外束,内有郁热,症见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宜用大青龙汤。

(2)风热闭肺

症状: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或紫滞。

方药:银翘散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

组成:金银花8g,连翘8g,淡豆豉8g,牛蒡子3g,薄荷5g,荆芥8g,桔梗8g,甘草3g,淡竹叶8g,芦根8g,麻黄3g,苦杏仁3g,石膏10g。

加减:咳剧痰多者,加川贝母、瓜蒌;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热重便秘者,加桑白皮、栀子;热甚伤阴者,加北沙参、石斛。

(3)痰热闭肺

症状: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青紫,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组成:麻黄3g,苦杏仁3g,石膏8g,甘草3g,葶苈子3g,生姜2片,大枣8g。

加减:痰盛者,加浙贝母、天竺黄;热甚者,加黄芩、连翘;热盛便秘,痰壅喘急者,加大黄、栀子;面唇青紫者,加丹参、赤芍。

(4)毒热闭肺

症状: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扇,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舌苔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方药:肺炎方。(国医大师验方)

组成:紫草3g,黄芩8g,射干8g,苏子8g,葶苈子3g,桑白皮5g,瓜蒌5g。

加减:热高在表加石膏、柴胡,热高在里加寒水石;大便干加枳实、大黄;咳甚加杏仁、白屈菜;喘而不宁,加羚羊角粉、僵蚕。

(5)阴虚肺热

症状:病程较长,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红。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组成:沙参8g,麦冬8g,玉竹8g,甘草3g,桑叶8g,白扁豆8g,天花粉3g。

加减:余邪留恋,低热起伏者,加地骨皮、青蒿;久咳者,加百部、枇杷叶;汗多者,加龙骨、牡蛎。

(6)肺脾气虚

症状:咳嗽无力,喉中痰鸣,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辄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8g,白术8g,茯苓8g,五味子3g,麦冬8g,甘草3g,生姜2片、大枣3枚。

加减:咳嗽痰多者,去五味子,加半夏、苦杏仁;咳嗽重者,加白屈菜、紫菀;动则汗出重者,加黄芪、牡蛎;汗出不温者,加桂枝、白芍;食欲不振者,加山楂、麦芽。

2.2.2、变证

(1)心阳虚衰

症状: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肝脏迅速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组成:党参8g,附子8g,龙骨8g,牡蛎8g,白芍8g,甘草3g。

加减:独参汤或参附汤少量频服以救急;气阴两竭者,加麦冬、西洋参;肝脏增大者,酌加红花、丹参。

(2)邪陷厥阴

症状: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窜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组成:羚羊角3g,桑叶3g,川贝母3g,地黄3g,钩藤3g,菊花3g,茯神3g,白芍3g,甘草3g,竹茹3g,牛黄3g,黄芩3g,黄连3g,栀子3g,郁金3g。

加减:昏迷痰多者,加石菖蒲、竹沥;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加紫雪散、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

(三)中医外治法。

穴位贴敷

将药物敷于特定的腧穴,通过皮肤吸收和渗透发挥其治疗作用,如伏九贴可以刺激经络、温阳益气、益肺健脾和胃,达到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的目的。

中药塌渍

通过透皮给药,以达内病外治的目的。适用于肺部啰音较多及肺部片影难以吸收的患儿,可有效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小儿推拿

辅助正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拔罐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刮痧

发汗解表,清除积热,驱邪外出,清热解毒,维持阴阳平衡。

(四)预防与调护。

1、避风寒,多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和适当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根据环境适当增减衣物。

2、节饮食,多饮水:饮食应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生病期间饮食清淡,容易消化。

3、重卫生,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之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

4、慎用药,调体质:合理应用药物,调理体质偏颇,扶助正气,预防发病。

二、普通人群冬春季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

(一)预防方案。

1、代茶饮方

处方:防风 3g,黄芪6g,白术6g,麦冬6g,苏叶6g。

服用方法:每日1剂,上药以养生壶、煮茶器等容器,以2000mL冷水入药,煎煮20分钟,香气出,代茶饮。

气虚易感者,建议服用时间:7-14天。

2、膏方  缓解体力疲劳,改善记忆及睡眠,抗感冒。膏方可医院配制,一人一方,也可自行熬制。适宜易疲劳,机体免疫力差,季节变化时易感冒者。

(1)参苓益元膏

处方:党参200g,山药150g,茯苓400g,黄精150g,陈皮400g,肉桂70g,龙眼肉200g,红枣100g炙甘草100g,枳壳150g

上药制膏方,温水送服。建议服用时间:14—28天。

功效:助阳,补气,调神,保中藏

适应人群:季节变化时易感冒,记忆减退,睡眠欠佳,伴体胖乏力、食后胀满,大便稀溏等。

(2)参苓固本膏

处方:党参200g,山药150g,茯苓400g,枸杞子400g,桑葚150g,干姜70g,百合200g,莲子150g,炙甘草100g,枳壳150g

上药制膏方,温水送服。建议服用时间:14—28天。

功效:滋阴,益气,安神,守五内

适应人群:季节变化时易感冒,伴体瘦易感、心烦不宁,口目干涩等。

3、生活预防措施

(1)开窗通风: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保持室内通风。

(2)佩戴口罩: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密闭场所,若必需前往人口密集且密闭场所或周围有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可降低感染风险。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正确进行消毒洗手;气温下降时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持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增强抵抗力。

(4)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特别提醒:非特定高危人群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二)中医药治疗方案。

1、辨证施治

1.1、早期 潜伏期及起病1-3天

(1)寒湿,邪郁肌腠

症见:恶寒发热,或无发热,无汗,乏力,头疼身重,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或见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浮或浮紧。

治法:散寒除湿,解表透邪。

处方:荆芥10g,防风10g,人参10g,羌活10g,川芎10g,独活10g,柴胡10g,白前10g,桔梗10g,枳壳10g,炒苍术15g,茯苓15g,白芷10g,炙甘草5g。

上方可应用3-5天,每天1剂,分3—4次口服,微汗出为度。

中成药:可选用风寒感冒类如荆防颗粒、风寒感冒颗粒等;恶心、呕吐、腹泻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散(胶囊)。

(2)湿温,气分热盛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大出,口大渴,喘促气急,肢体痛楚,鼻干,咽干或咽痛。舌尖红赤,苔白腻或黄燥,脉洪大。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透邪。

处方:知母18g,炙甘草6g,石膏50g,苍术9g,粳米9g。

典型特征:高热、汗出热不退者。体虚者,加人参6g,上方可应用3-5天,每天1剂,分3—4次口服或小量频饮。

中成药: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颗粒)等,尤适合发热伴便秘者。

(3)湿热,湿热并重

症见:发热,热势不扬,咽痛,胸闷腹胀,口渴不欲饮,肢体酸重,头重如裹,皮疹,小便短赤,大便黏腻,舌红,苔白厚腻,脉细滑或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处方:白蔻仁(后下)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包)15g,木通5g,石菖蒲15g,黄芩15g,连翘15g,浙贝母15g,射干10g,薄荷(后下)10g。

典型特征:中度发热、发热持续或热退复升者。上方可应用3-5天,每天1剂,分3—4次口服。

中成药:可选用抗病毒口服液、香菊感冒颗粒等。

1.2、中期 起病3-5天,轻症多愈,此期多见老年有基

础疾病者,持续不愈需医院就诊。

(1)气阴两伤,痰热壅肺

症见: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咳嗽气急,咳痰色黄粘稠,胸闷气短,夜眠不宁,舌红少苔,脉沉数、沉细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5g,生地20g,熟地10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芦根(单包)30g,生苡仁30g,桃仁10g,冬瓜子10g,浙贝15g,知母10g,赤芍15g,连翘15g。

误治,汗多伤阴或有基础疾病发病即出现上症者应用,上方可应用5-10天,每天1剂,分2-3次口服。

便秘加生大黄10g(后下),腹泻加葛根10g;痰粘难咳加全瓜蒌20g,天花粉15g,胆星3g。

中成药:可选用连花清咳片、痰热清胶囊等

(2)脾肾阳虚, 湿郁化毒

症见:发热或无发热,咳喘气急,动则尤甚,咳吐黄脓痰或痰中带血或无痰,心胸憋闷灼热,口干渴,手足欠温。舌胖紫暗,苔厚腻或微黄而燥,或光亮无胎,脉浮大而数。

治法:温补脾肾,解毒透邪。

处方:干姜10g,人参(另炖)1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麻黄6g,黑顺片(先煎)6g,细辛3g,生苡仁30g,冬瓜仁10g,败酱草10g,炒桃仁10g,芦根(单包)30g,赤芍15g,生黄芪30g,肉桂3g,茯苓15g。

老年有基础疾病发病即出现上症者应用,腹泻者,加黄连10g。上方可应用7-10天,每天1剂,分2-3次口服。

注:重症患者上述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医院就诊,继续发展可并发呼吸衰竭。热入营血,清瘟败毒饮加减。 

1.3、后期 恢复期

气阴两伤,心神不宁

症见:体倦乏力,心烦易怒,心悸气短、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等。舌脉:舌淡红,苔薄或少,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五加皮10g。

发病后期恢复阶段应用,上方可应用7-14天,每天1剂,水煎服或以水2000ml,煮20分钟,代茶饮。或煎汤口服,日2-3次。

2、中医外治。

刮痧

(1)刮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低头后颈部最高点下。首先在后颈处涂抹刮痧油/精油/凡士林(任选),刮板沿大椎穴由上到下单向进行刮拭,刮至皮肤出现红紫色痧点和痧斑停止(不可强行追求痧点、痧斑),约20次。

(2)刮膀胱经第一、第二的侧线: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位于脊柱正中旁开两指和四指处。具体操作同前。

穴位点按推拿

(1)选取合谷穴(拇指和食指并拢,虎口处隆起肌肉最高点)、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第一掌骨桡侧中点的赤白肉际处)、复溜穴(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按揉3-5分钟。

(2)推天河水:术者托住患者前臂,使其掌心向上,术者右手食、中指并拢,用指面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次(尤适用于儿童)。

(三)中医康养。

1、穴位点揉或艾灸

足三里(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食指放在膝盖下方的胫骨前缘,小指的外侧缘与胫骨的交叉点即是足三里穴),气海(体前正中线,肚脐下两指宽处),关元(体前正中线,肚脐下四指宽处),三阴交(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小指外侧贴在内踝高点,其余三指自然向上覆盖,食指外侧与胫骨内侧缘后方,靠近骨边凹陷处的交点)。

每天1次,每次5分钟

2、保健食谱:

(1)山药薏苡仁粥:适用于脾虚湿重,常见倦怠乏力,纳差,腹胀腹泻。

山药、薏苡仁各100克。将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与薏苡仁用文火煮成粥。

(2)人参果梨汤:适用于气阴不足,常见干咳,气短、咽干咽痒。

人参3克、梨1个。将梨去核,切成适当大小。将人参和梨放入炖盅。加入适量清水,炖煮1小时,炖好的汤中也可适量加入冰糖。

三、老年人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指导方案

(一)轻症辩证治疗方案。

1、外感风寒

主症: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银翘败毒散(可作为流感预药)

中药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等。

2、风寒挟湿

主症: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肢体关节算出疼痛,咳嗽声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风祛湿,散寒解表

方剂:羌活胜湿汤

中药组成:羌活、独活、蒿本、防风、川芎、蔓荆子、甘草等。

3、寒郁化热

主症: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酸楚,目痛鼻干,心烦失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治法: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剂:柴葛解肌汤

中药组成:柴胡、葛根、黄芩、芍药、桔梗、羌活、白芷、石膏、大枣、生姜、甘草等。

4、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方剂: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中药组成: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桔梗、牛蒡子、竹叶、芦根、薄荷、生甘草等。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佩兰;咳嗽重加杏仁、炙枇杷叶;腹泻加黄连、木香;咽痛重加锦灯笼、玄参。若呕吐可先用黄连、苏叶。

5、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中药组成: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桔梗、黄芩、柴胡、生甘草等。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持续高热加青蒿、丹皮。

(二)重症辩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方剂:宣白承气汤加减

中药组成: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知母、鱼腥草、葶苈子、黄芩、浙贝母、生大黄、青蒿、赤芍、生甘草等

加减:持续高热加羚羊角粉、安宫牛黄丸;腹胀便秘加枳实、元明粉;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五味子。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方剂:参附汤加减

中药组成:生晒参、炮附子、黄连、金银花、大黄、青蒿、山萸肉、枳实等。

(三)恢复期辩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中药组成:沙参、麦冬、五味子、浙贝母、杏仁、青蒿、炙枇杷叶、焦三仙等。

(四)预防调护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逗留时间;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更衣。

2、“食饮有节”。饮食清淡、规律,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3、“起居有常”。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作息要规律,适当锻炼身体。

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做到心神安宁,情志舒畅。

   (五)治疗

1、辨证要点:本病初起邪气犯卫,属表实证,而后邪气留恋,热毒袭肺,并可灼伤气营,后期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2、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症状,根据疾病阶段的不同,适时选用辛温解表、疏风解表、清肺解毒、清气凉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之法,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老人正气亏虚,治宜祛邪兼以扶正。因此,在治疗前,应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药物选择与使用

(1)中药方剂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的中药方剂通常包括金银花、连翘、芦根、桔梗、菊花、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益气固表等功效,有助于缓解流感症状。方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避免使用过于苦寒或温热的药物,以免损伤正气或加重病情。

(2)用药剂量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较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适当减少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和不良反应。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剂。

4.非药物治疗

(1)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可用于辅助治疗老年人流行性感冒,通过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在进行艾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并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整艾灸时间和强度。

(2)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可用于调节脏腑功能紊乱状态,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在进行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拔罐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皮肤。

(六)观察病情变化与及时就医。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注意观察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谨防高热动风、邪陷心包、合并或继发其他疾病。

2、及时就医:

如老年患者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病情加重或并发症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并接受紧急治疗。

综上所述,老年人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辨证施治、药物选择与使用、非药物治疗、饮食与生活调理以及观察病情变化与及时就医等方面的事项。通过综合治疗,有助于缓解流感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初审:顾广绪   复审:郭建涛   终审:冯健

主办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立信街720号

联系电话:80782658    邮编:130021网站地图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01号 网站标识码:2200000064 吉ICP备05001602号

主办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地址:长春市朝阳区立信街720号

联系电话:80782658

邮编:130021网站地图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01号

网站标识码:2200000064

吉ICP备05001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