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意公开】
吉中医药字3号 签发人:林天慕
九三学社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吉林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建议》提案收悉,按照合办工作要求,现答复如下。
一、建立国家级道地中药材权威的检测平台
省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进全国性权威道地药材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支持国家中药质量检测(北方)中心建设工作。该中心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的国家级中药质量检测北方平台,是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吉林省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吉林省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及健康产品开发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7月顺利通过CMA资质认定并投入运营,2019年10月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
目前,该中心可开展中药材和饮片、中成药、植物提取物、保健食品、保健用品、食品等原料和成品的研究、检测和咨询服务;中药材种植环境等相关领域分析测试服务;质量标准验证、检测方法优化、方法学验证、非标准检测方法开发、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稳定性试验,中药材指纹图谱建立、中药品质评价等各项服务工作;新药研发、大品种二次开发、药品质量标准制修订、检测方法开发、各领域质量研究评价等工作。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为省内外300余家医药企业、食品企业提供委托检测和技术服务,为《吉林省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2020版第一册) 、《吉林省中药材标准》(2020版第二册)、《吉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版第一册)中的50余个品种进行了技术复核,制修订10余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地方标准。
二、建立推动道地中药材发展的三支核心科研团队
依托中医药质量保障项目,委托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建立道地药材种植研究团队,指导基层开展中药溯源体系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及生态种植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推广等工作。目前,积极推进构建人参、西洋参、天麻、贝母、细辛、鹿茸、蛤蟆油、五味子、朝鲜淫羊藿、苍术等10个道地药材品种的溯源体系,建设了繁育种植基地52个,开展各类培训39场。
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建设“人参物质功效基础与生物学机制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白山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系统开展了人参“大补元气”“续命”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初步诠释了人参“大补元气”的科学内涵。近五年,在人参研究领域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为吉林人参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依托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建立产品研发团队,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开发人参系列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88种,上市销售27个,技术服务合作企业20余家,为助力人参产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我省道地药材宣传工作
依托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加强我省道地药材文化宣传工作,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直属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是吉林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科普基地,吉林省科协命名为第四批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设北药展厅、动物药展厅、人参展厅、中医体验展厅、中医药通史展厅和地方医药特色展厅,收藏并展示中医药文物2135件,中药标本近万份。主要展示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事迹、资料、文献、图片、模型,长白山北药基地独特的中药资源,以及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满、蒙、朝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是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集教育、收藏、展览、科研、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中医药博物馆。
目前,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已经成为吉林省道地中药材宣传、中医药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和窗口,2023年接待观众15000余人次,主动将博物馆科普体验课程和科普知识送进校园、社区,全年服务3000余人次,获评“全国先进中药标本馆”荣誉称号。
下一步的工作中,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对道地药材的研究、转化水平。一是加强高质量的国家级道地中药材检测中心建设。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打造质量追溯体系,加快推动吉林省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打通研发、生产、流通产业链条质量关键环节,促进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加强高水平的道地药材研究、种植、转化团队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依托国家级项目、省级中医药科技项目,探索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专家团队。三是加强高标准的道地药材博物馆建设。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优势,积极开发馆藏资源,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展示我省特色药用资源和中医药文化。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4年5月21日
(联系人:黄海鹏 电话:0431—8078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