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意公开】
吉中医药字〔2025〕2号 签发人:安媛
九三学社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吉林省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建议》提案收悉,按照合办工作要求,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
省中医局积极推进中医特色诊疗体系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看中医服务需求。
一是202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入选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库。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类)建设输出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确定为“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
二是全省58家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康复科,现有康复医院15家,100%设置中医科,现有康复医疗中心5家,100%能够提供中医康复治疗服务。与省卫健委、省体育局、省医保局、省残联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吉林省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面推进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作。2021年以来先后支持35个中医医院开展康复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康复服务能力。遴选成立省级中医康复质控中心,积极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理念及相关康复方案等推广培训,中医药康复诊疗秩序规范;依托中医康复专科联盟等平台,充分发挥相关建设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中医康复服务体系完善和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深入总结中医康复经验,研究制定并推广心脑血管、呼吸、骨伤等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心肺康复等诊疗中的独特优势,总结推广中医心肺康复方案,不断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特色优势作用。
三是注重将中医药融入健康中国、健康吉林建设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全省公立中医医院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能够提供治未病服务的达到40家以上,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宣传普及治未病服务理念,推广“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传统项目,开展“亚健康”调理,引导群众树立“未病先防”理念。
四是深化中医馆建设,省内9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且有485家完成服务内涵建设;鼓励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和退休的中医医生到基层开办诊所,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组织实施吉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项目,实地调查民间传统医药知识与技艺等民间传承项目30项,建立传统知识登记长效机制,加强全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活态传承。
按照城乡一体化、政策平等化、类别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原则,通过扶持鼓励、规范引导、优化配置、公平竞争,发展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技术、有品牌的非公立医院。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民营中医医院106个,中西医结合医院5个。
省卫健委会同省财政厅等5部门印发《吉林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会同省医保局、省中医局印发《关于强化六个拓展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围提质通知》,明确提供签约服务的医生不限于全科,内、外、妇、儿、中医等各临床专业医生均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截至2024年12月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7%,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88%。
2024年4月,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推动全省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党建引领、结构优化、扶持培育、作用发挥、综合监管”五个维度提出22项具体举措,持续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降至3万元。推行“一网通办”模式,依托民政一体化政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审批标准化,同步公开登记指南和材料清单。截至2024年底,全省各类能够开展中医相关业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69家,涵盖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多层级机构。
省中医局与省卫健委结合老龄化社会特点和需求,强化宣教,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充分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老年相关系列活动,以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义诊、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宣传老年健康核心知识。组织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营养改善、心理关爱、痴呆防治、听力健康等宣传活动,并持续加大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宣传。注重预防,提高老年主动健康能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充分发挥专科医疗机构(精神类医疗机构)的优势,对老年心理关爱点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集中或入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多措并举,为失能老年人开展服务,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并以试点形式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工作和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健康服务和健康咨询,指导转诊转介;实施老年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完成 2024 年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
三、通过社群直播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
省中医局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4个。举办全省首届中医药膳大赛、中医药文创大赛、中医药文化宣讲员大赛。在双辽市、白山市、长春市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7000余名学生接受了中医健康素养教育,在50个县市区开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与省总工会联合举办“吉品药膳 健康万家”首届中医药膳大赛,选出60道《吉品药膳》菜谱。建设中医药、朝医药、满医药博物馆3所,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7个。与《中国中医药大会》导演组联合录制以“长白山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并在央视电台播放。
四、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
省中医局积极推进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全省已开办7家中医类互联网医院,年均为群众提供网上预约挂号2.5万余人次,在线问诊服务1.6万余人次,诊疗服务近1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2000张以上,基本实现了网上问诊咨询、指导用药、预约就诊、线上缴费等“非接触式诊疗”,让广大患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优质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有效节约了患者的挂号、候诊、取药等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和患者体验。
省中医局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2016-2021年,先后在35个县建设了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项目。持续开展基层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预计2025年底前,实现县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全覆盖”。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配合卫健部门出台《吉林省“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
省民政厅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印发《吉林省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截至2024年末,共支持建设191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省中医局与省卫健委等部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医养结合机构183个,其中:设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136个,开展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47个,纳入医保定点145个,医养签约总数1794对,其中: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1237对,与日间照料中心签约557对;医养结合机构从业人员总数1.3万人,床位总数5.3万张。12家医疗机构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共计服务4752人次。
省政数局探索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筹跨行业、跨部门全新健康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持续发挥全省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指导作用,依托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数据有序归集,加强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指导部门开展数据共享应用。截至目前,共注册卫健委、中医药部门93个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归集数据4322万条,主要包括出生医学证明、死亡医学证明、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等信息,同时为省政数局、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9个部门提供113个卫生健康领域数据共享服务,助力部门业务效能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提案的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持续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扩大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加大力度建设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人参宣传推介等活动,扩大中医药知晓率,增强认同感。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探索创新中医药多元化服务模式。逐步开展中医药与养生、养老、康复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借助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康复科、治未病科等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25年4月24日